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
作者:毕业通检测 发表时间:2024-11-06 09:05:57 浏览次数:26
“要把人工智能赋能发展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全面战略和优先战略,推动学科转型和升级、推动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打造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全新的课程知识图谱等。”近日,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谈到。
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使命、新要求?推行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要抓住哪些关键要素?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关键改革路径?结合同济大学近年来的办学实践,方守恩进行了深入解读。
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发展,在发展创新中占得先机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对高校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使命?
方守恩: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部,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认真落实教育综合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重大要求。
一是要进一步深刻认识高校办学的价值导向。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在高校体现得最为鲜明。高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把“强服务能力、强贡献能级”作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价值导向,跳出学校围墙的“内循环”和学科专业的“自循环”等传统惯性,把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学校发展之机,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强校之路,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创新驱动的逻辑关系,将三者有机结合、系统谋划,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一流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坚持以一流党建引领、以大学文化聚力,在科学研究范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策略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创新,并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和协同性,使得一流大学建设在政府、社会支持下形成发展的正反馈。
二是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发展,在教育形态和大学形态发展创新中占得先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仅将推动产业变革、重塑经济格局,还将推动社会发展的深远变革,包括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的变革。高校具备孕育和发展人工智能的条件,更要有使用人工智能赋能改革发展的决心。要把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信息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创造更多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新场景,不仅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更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赋能大学形态创新发展上形成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
三是要坚持特色发展、卓越发展,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建设道路。一所好的大学,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是否有灵魂,或者说特色是否鲜明。高校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重大需求,坚持“外部倒逼、服务牵引”,把国家急需和自己所长结合起来,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对于“双一流”高校来说,在办出特色的同时,还承担着“彰显卓越”的重任。要优化学科生态,争取更多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更多领域形成中国学派。要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研究平台,主导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产出更多重大标志性、原创性成果。要主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
高等教育要系统性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记者: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推行教育综合改革,要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方守恩:为实现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高等教育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创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筑牢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根基。
一是要系统谋划,聚焦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鼓励自由探索的同时加强有组织科研,强化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导向,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增强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大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相关因素的权重系数,引导科研人员聚焦研究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问题等,鼓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引领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
三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国际交流赋能人才培养,引入国际前沿的学术成果和教学资源,加大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课程合作的力度和广度,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等项目,既“走出去”也“引进来”,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方案,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在这方面,同济大学将如何创新工作实践?
方守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同济大学将科学系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破难题、辟新域,进一步细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行动方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持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同济力量。
一是以点带面,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方案,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近年来,同济大学对标国际研究前沿,系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全面规划科学智能领域发展。部署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以“1+N”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系统性推动AI赋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文化传承创新、数字校园等各领域,促进学校的整体转型升级。其中,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带动性力量,学校将以实施推动自主智能科学中心建设、打造人工智能算力数据平台、参与国家人工智能专项建设等八大重点任务为重点突破口,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发展。
二是敢于探索创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同济大学将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建强协同高效的思政工作体系,面向“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逐步实现向强化基础、通专融合、本研贯通的“2+1+X”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构建本研衔接的学科专业知识图谱,持续提升课程和教材质量,所有学科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达到“金课”建设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同济特色、同济风格的高水平教材。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建强一批实践教学中心、校企创新实践基地、工程实验中心,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淬炼学生的实验实践创新能力。
三是提供一流服务保障,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济大学将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现代化环境建设,加快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大数据系统、校园空间与资产大数据系统、数字后勤管理服务系统、校友服务与公共关系连接系统等校园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深入推进图书资料、档案数字化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区功能定位与详细规划,优化校园空间使用方案,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效能,推进师生“一件事”服务事项,全面建设智慧校园,进一步彰显可持续发展校园特色。
优化国际合作战略布局,以国际交流赋能人才培养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同济大学在教育对外开放中,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方守恩: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同济大学将通过强化对德对欧传统优势,优化国际合作战略布局,以国际交流赋能人才培养,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一方面,同济大学将进一步落实“中德合作2.0战略”,举办“中法大学校长论坛”,激活与法国、意大利等欧洲传统伙伴的务实合作,通过设立专项,引导和培育各学院与全球高水平院校建立双学位项目和学术暑期营,筹建同济大学国际合作战略顾问委员会,持续推进孔子学院海外综合平台转型,与更多高校启动中外合作办学磋商,巩固发展与美大地区合作伙伴的关系。
另一方面,将继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进多项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城市建设项目,推广中国的绿色技术与环境保护经验。在上海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交通网络扩展计划中,协助沿线国家和地区完善中欧班列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促进区域互联互通。
制定百余项改革举措,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记者:下一步,学校将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将主要从哪些方面把握关键改革路径?
方守恩:根据党中央和上海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同济大学结合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十四五”规划及“十五五”规划设想,起草制定《同济大学关于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科学系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部署。
《意见》将锚定学校近中期发展目标,制定百余项改革举措,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大学治理、党的建设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一流党建引领,保障一流大学建设,以“巩固、调整、转型、提升”为工作主线,通过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支持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支持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支持国际交流能级提升、支持同济精神弘扬、支持现代大学治理水平提升等八大体制机制,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济道路,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同济力量。
最新查重新闻
毕业论文查重 论文查重新闻 论文查重资讯 学位论文查重 论文检测资讯 毕业论文查重资讯 论文检测新闻 论文查重中心 论文检测新闻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